首页  › 新闻资讯 ›  行业资讯 王晓东同志在全省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
(2012年2月16  根据录音整理)
 
同志们:
这次全省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,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。国生省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。2月8日,省政府召开保障性住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,国生省长对做好全省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工作,提出了明确要求。刚才,张通副省长作了很好的报告,讲得很全面、很到位。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。听了大家的发言,看了交流材料,我对全省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工作有了初步了解。下面,受国生省长的委托,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。
一、强化政府责任,高效率、高质量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
李克强副总理讲,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,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,还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。鸿忠书记、国生省长也多次强调,要用一流的工作标准做好住房保障工作。各地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,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。我认为,抓落实,关键要做到四点:
(一)在认识上,做到“三个充分认清”
一要充分认清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,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重大责任。它不仅是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的民生工程,也是扩内需促发展的发展工程。老百姓有房住了,自然会产生家装、家电等关联性消费。保障房建设将逐渐显现其对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,包括钢材、水泥、化工、家电等领域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保障房建设,作为大事来抓。
二要充分认清今年保障房建设的新要求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经建设了好几年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今年,中央对保障房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,任务更重,要求更高。具体说,今年比往年更突出强调三个问题:竣工率、建设质量和公平分配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新要求,认真抓好贯彻落实。
三要充分认清保障房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。去年全省保障房建设总体上完成得不错,走在全国前列,不仅打了一场硬仗,也打了一场胜仗。对于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,张通副省长亲自召开五次会议,专门研究解决。认真反思保障房建设中的问题,我认为,问题不在于资金短缺,因为实际上还有不少钱没有用出去;问题也不在供地不足,实际上用地指标是单列出来的,土地供应有保障的。那问题出在哪里呢?我认为,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配套基础设施上不去,光有房子没有配套设施,老百姓无法入住;二是拆迁问题没有妥善解决,有了建设资金和建设用地,不等于能够开工建设,拆迁是难点;三是分配机制不完善,存在不透明、不公正的问题。类似这类突出问题还有不少,希望大家加强调查研究,破解难题,顺利推进各项工作。
(二)在工作上,做到“五个加大力度”
一是加大力度早开工。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是36万套。我们不能打折扣,要保证100%的开工率,要全开工、早开工、真开工。开工才能建设,才能开展后续工作。
二是加大力度提进度。房屋建设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合,雨雪、大风、高温等恶劣天气会严重影响进度。因此,一定要抓住有利的季节加大建设力度。提进度重在加强调度,市州至少一个季度调度一次,县里一个月要调度一次。要防止前松后紧,如果把工作量都集中在年底抢工,既不利于保质,也不利于保量。
三是加大力度保质量。“百年大计、质量第一”。中央今年强调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,出了质量问题必将严惩。政府花大力气建设保障房,质量要是出问题,影响很大。要做到保质保量,必须做到“四个精心”:精心设计,精心选址,精心选材,精心施工。要把保障房建成老百姓的放心房、称心房。
四是加大力度快竣工。我在贵州分管危房改造工作时,就特别强调把好竣工验收关。目前,全省实际在建保障房已达57万套,任务很艰巨。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已经签订。责任书就是军令状,也是年终考核的依据,必须确保完成,坚决兑现。抓竣工,既要争取多竣工、快竣工,更要把好验收关。
五是加大力度调分配。李克强副总理强调,公开、公平、公正分配是住房保障工作的生命线。保障房建设本是重大的民心工程,如果因为分配不公而变成民怨工程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那样的话,本来是好事,变成了坏事;本来是正事,变成了歪事,就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。健全保障房分配机制,首先要保证基本,保证困难群众有房住;其次要公正程序,准入、审核、轮候、分配、退出等方面的程序要严格规范。第三要公开过程,阳光操作、透明管理。比如黄石市发言中讲到的“四审,两公示”就很好,值得推广。
(三)在保障上,要做到“三个千方百计”
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。工程建设,没有资金投入是不行的。虽然从去年的情况看,总体上不差钱,但也要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问题,未雨绸缪。一方面,要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的资金和各级财政的配套资金。中央明确规定财政要出的钱,一分不能少,一刻不能拖,保证财政资金足额及时到位。另一方面,要千方百计引入社会资本。要在积极创新思路、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,探索完善现有融资平台功能,形成多渠道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,共同支持保障房建设。
二是千方百计保障供地。有钱建房,还需有地可建。好在国务院确定,今年各地保障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,由中央直接一次下达,不占地方其他建设用地指标。要迅速做好土地落实工作,能快则快,确保项目有地可建。在选址上要保证区位优先,将设施齐全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段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,不能让困难群众住得太远,不方便;同时太偏区位的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更大,不划算。
三是千方百计落实责任。保障性安居工程是省委、省政府的工程,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。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工作责任制度,住房保障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,市、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。因此,各级政府一把手要亲自过问、亲自部署这项工作,要把领导责任落到实处,保障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。
(四)在制度上,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
保障房建设才刚起步,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政府应当提供的长期性公共服务。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,到现在还在建设保障性住房。困难群众无房住的问题具有长期性、动态性,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。要长期坚持下去,就要依靠制度。在建章立制问题上,我提几点想法,供大家参考。
一是投入机制的多元化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,依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,吸收各种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。完全靠财政资金提供保障房是不行的,是无法持续的。二是产权制度的创新。甘肃省部分市州出台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的实施细则,将廉租房的部分产权出售给保障对象,既提供了住房保障,又合理分担了投资比例,还理顺了政府和住户之间的权责关系。这个可以探索。三是基础设施的配套。保障房建设不仅仅是建起一栋楼房,而是要形成一个宜居格局。在基础设施配套上,资金投入甚至超过住房本身。配套建设的资金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,希望积极探索。四是普通商品房的供应。我们要一手抓政府保障住房的供应,一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。在完成当前保障性住房任务的前提下,要谋长远、抓机制,争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政府一项长期提供的公共服务持续下去。
二、统筹城乡发展,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
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,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。我省提出跨越式发展,其关键就是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。我们讲的扩大内需,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,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。可以这么讲,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和战略重点。现在,省际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,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,但仅靠大城市竞争还远远不够,最重要的支撑在推进城镇化。例如,湖南去年GDP比湖北多40多亿元。湖南大城市不多,长沙不如武汉大,但是中小城市发展比湖北要好,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较快,城镇化总体水平比湖北高。湖北与湖南比,一二产业不弱,弱就弱在第三产业上,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镇化率的提高。
从发展阶段看,我省目前人均GDP已超过了5000美元,城镇化率已超过50%,这标志着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期。我们要审时度势,顺势而为。从发展条件看,湖北具备加快城镇化的有利条件,工业化水平较高,产业基础较好,交通区位优越。近年来,我省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,但与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。目前,湖北城镇化率为51.83%,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高达80%以上,湖北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加快城镇化进程,对于我省构建战略支点、推动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。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、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,在破解“两大瓶颈”难题,抓好“四个环节”工作上下功夫。
第一大瓶颈是土地。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土地。我们不缺土地,但是缺乏城市用地。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配套设施。把非城市用地变为城市用地,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,其难点在于把各类功能用途不同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,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。一定要抓紧时间,超前做好基础工作,抓住有利条件推动工作开展。
第二大瓶颈是资金。钱从哪里来?要从运作当中来。土地和资金两大瓶颈可以联系起来解决问题。我在贵阳市工作时,有个经验叫做“把荒山变金山”,政府不仅不贴钱,还能赚钱。金阳新区建设,刚开始时,政府只投了3000万元的注册资金,现在这个新区的投资已上千亿了,根本途径就是土地增值。解决了城市用地的基础设施问题,就有了土地增值、商业发展,土地资源就变成了建设资金。这就是靠市场机制来向社会资本要钱。
在破解“两大瓶颈”的基础上,还要抓好“四个环节”。
一是抓好科学规划。高标准、高水平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,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和方向,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品位。一个好的城市规划,是宝贵财富,是重要生产力。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,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,规划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。要牢固树立规划引领发展的意识。首先要有眼力。在规划和推进城市建设时,要有前瞻眼光、世界眼光、时代眼光,看到未来20年、50年,科学规划,合理布局。其次要有魄力。大手笔、大力度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。不为困难而退、不为非议而惧,排除干扰坚定推进。三是要有能力。既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力,更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机制来运作。
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,决定城镇的承载力,决定城镇功能的综合发挥。城镇基础设施里最重要的就是路网,路网建设到哪里,城市就发展到哪里。框架搭好了,商业资本进入就自然而然了。要以路网建设为引领,整体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。
三是抓好产业发展。产业是一座城市的脊梁骨,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。城镇化发展要注意避免城镇产业空心化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走向城市,他们到城里来,是来就业,是来生活。因此,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,要坚持把城镇化与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起来,不断增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动力。
四是消除政策壁垒。城镇化是一场深刻变革,会带来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。需要大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。我们正面临一个怪现象,农民工为城市化建设做出那么多贡献,却不能得到合法居住身份,不能享受公共服务。各地可以探索解决此类问题,可以在县(市)层面开展试点工作,首先解决一部分群体的问题。
三、加强城市管理,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
刚才我讲过,省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。那么城市之间的竞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?我觉得,主要是城市环境的竞争。城市环境对内是凝聚力,对外是吸引力、竞争力。城市环境,直接体现着这座城市领导者的眼光、能力和水平,体现着市民的文明素质。去年,我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实现新突破,特别是宜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零突破,受到人民群众和内外客商的好评。但是与有些省份比,我省城市环境普遍品味不够,管理不精,还有很大差距。
城市管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,关系城市形象和城市的科学发展。我认为,评价一座城市管理水平高低,直观的有三个方面:第一,交通秩序。一进入城市,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当地的交通秩序情况。这是最直接、最直观的印象。第二,卫生状况。市容市貌是人的第一印象,是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,也是基础环境。一座城市再大,如果脏、乱、差,印象是不可能好的。第三,园林绿化。园林绿化最能体现城市管理的品味,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建设的缺憾。有些地方的绿化用的名贵树种,但管理跟不上去,居民踩踏绿化带的事情屡屡发生。因此,在城市管理方面,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,塑造绿色湖北的整体形象。具体说,就是“一个抓手”、“三个结合”。
“一个抓手”,就是要以创建活动为抓手。有抓手,就有目标;有目标,就有措施。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”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等城市创建活动都有相应的验收标准,可以根据各自标准,制定工作计划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例,申报条件里明确规定生活污水处理率范围,那就要制定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计划,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。这样,实现一个创建目标,就能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上个台阶。
 “三个结合”:一是结合城市管理体制创新。目前,城市管理工作常常走过场,领导重视才有突击整治,短时见效却事后反弹。这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,不健全。城市管理既是政府的责任,也需要市场机制的发挥。两者如何结合,需要大家深入探索。刚才,武汉市发言中提出的“城管革命”,题目很大,这个“革命”就是革体制、革模式的命。要把城市管理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,形成制度化、常态化的管理模式。
二是结合完善城市功能。城市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城市功能是不行的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环境面貌的基本条件。当前,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城市环境面貌的一个薄弱环节。北京举办完奥运会之后,整个城市功能得到了大步提升,关键就在于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高。去年湖北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活动,就大力推动了城市建设。要重点加强环卫、道路交通、商贸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。城市建设和改造,需要大量资金。要进一步加大投入,建立长期、稳定的投入机制,保障城市管理的需要。
三是结合提高市民文明素质。广大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,要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要把城市环境建设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,广泛发动、深入引导市民的个人行为,营造人人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,营造清洁、整齐、优美的城市环境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事关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的决策部署,解放思想,开拓进取,务实落实,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。

CONTACT US

地址 :武昌区和平大道219号白云边大厦15A、15层
官方工程造价 Email: tyzkzx@aliyun.com

服务电话:027-86602291

© 2019-2021 TianYu Zhongkai
天宇中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. All rights reserved.

鄂ICP备14005912号-2

返回顶部